close

  12月14日,地下電纜檢修工鄧海(右)和同事在隧洞里巡查。
  每天地下巡線至少要走十多公里,有時時間搞不贏,鄧海和同事就用乾糧充饑。
  工人走在齊腰的水中巡檢電纜。
  地下電纜檢修工鄧海。
  鄧海用“電子聽診器”探查地下電纜。
  成都市區,高樓林立,繁華美麗。然而在3米至8米深的地下,卻是暗道密佈。街面上的每一個電力井蓋,都是通往地下宮殿的大門。一條條橫貫東西、縱橫交錯的地下電纜通道,成為保障成都光明的“電力動脈”。
  開欄語
  講述川人逐夢故事
  見證行進四川巨變
  地上燈火輝煌,地下卻冷清孤獨,地下電纜檢修工鄧海和工友們20年如一日,在狹小潮濕的地下電纜通道中,守護著千家萬戶的光明。
  每當夜幕低垂,市民們紛紛趕回家團聚時,成都武侯便衣民警小胡和隊友們與街面上犯罪行為展開暗戰。為了市民的平安,從警6年的他幾乎沒和家人吃過一頓晚飯。
  年薪20萬元的白領張超夫婦辭職之後自辦網站,不到一年註冊用戶過千,夫妻倆正努力實現著自己的電商夢。
  有一種感動叫堅守,有一種大愛叫平凡……在我們身邊,一個個平凡普通的川人,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、堅韌奮鬥,追逐並實現著自己的中國夢。
  基層,是新聞報道永不枯竭的源頭活水;基層,也是新聞報道最鮮活的百姓故事來源。從今天開始,華西都市報傳媒集群正式推出“行進四川·精彩故事——華西記者走基層”大型系列報道,百名記者將深入廠礦社區、田間地頭一線,用紙筆記錄一位位川人的奮鬥故事,用鏡頭捕捉一幕幕時代變遷的畫面……我們將從一線為讀者帶回最有溫度、最富情感的川人故事,見證行進中的四川每天都在發生著的喜人巨變。
  故事人物
  鄧海
  鄧海——國網成都供電公司檢修分公司配電運檢工區電纜運檢二班班長。他和隊友們每天穿行在地下陰暗的電纜隧道中,鑽窨井、涉污水,默默守護著城市電力大動脈,為地下電纜保駕護航。他們的團隊曾入圍“身邊雷鋒·時代榜樣——2013年度感動四川十大人物”前20強。
  A
  體驗“地下工作”
  從1986年人民公園下麵第一條5公里長的地下電纜落成,到如今,成都已擁有一個總長2500餘公里,居全國第三、西部第一的地下“電纜宮殿”。這些與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地下宮殿是什麼模樣?守衛它們的“電力醫生”,每日的地底工作又有什麼故事?
  13日、14日周末沒有休息,國家電網成都供電公司的地下電纜檢修工鄧海和隊友一道,照例對轄區內的地下電纜進行檢查。連續兩天,華西都市報記者和工人們一道,頭戴安全帽、手握探照燈,深入地底,探尋成都“地宮”的秘密。
  伴隨著成都城市的迅速發展,深埋於地下的電纜通道,飛速向著城市周邊延伸。雖然電纜下地,讓城市天空不見了密佈的蜘蛛網,但深埋地下的電纜線(有的深達10餘米),也會因外力破壞或故障短路出問題,造成居民家中斷電。如何維護它們,已成為困擾所有大城市的疑難雜症。
  早在上世紀80年代,成都電業局(現國網成都供電公司)就組建了一個專門負責地下電纜檢修的團隊。今年35歲的鄧海,就是為城市地下電纜把脈的“醫生”之一。
  電纜醫生
  掛耳機地面聽診 打“B超”地底把脈
  14日清晨7點,高朋大道,鄧海和四名隊友整理設備,準備前往成都高新區檢修地下電纜。
  鄧海有著15年的地下電纜檢修經驗,如今是配電運檢工區檢修二班班長。他回憶,一開始城區電纜線不多,檢修方式也很原始,就是下井用眼睛查看,很快就能看完。隨著城市不斷發展,地下電纜分佈越來越廣,老辦法行不通了。
  如今,鄧海用上了高科技設備。指著手中的一副耳機,他說,這是他們的“電子聽診器”。將一頭的聽筒貼在地表上,另一頭耳機里就會傳出地下電纜的聲響,“如果電阻聲大,就說明地下電纜有問題。”
  由於白天汽車行駛聲太響,加上大部分地下電纜埋設位置很深,因此鄧海和工友必須深入電纜通道深處,才能實地查看電纜線的情況。“我們會用高磁同步儀,在地下掃描電纜。”
  記者看到,該儀器有一個如同手槍的探頭,附帶一個腰挎顯示屏。“就像打B超一樣,如果線路有故障,屏幕上會出現高溫顯示,我們就會通知人及時維修。”鄧海說。
  記者體驗
  沒有信號和光亮 就著礦泉水啃饅頭
  揭開電纜井蓋,地下的世界是什麼樣子?
  經過溝通,鄧海同意讓華西都市報記者與他們一起進入地下電纜井。頭戴安全帽、手持電筒,記者跟隨鄧海等人一道,進入了石羊場附近一處深約8米的電纜井中。
  隨著一點點深入地下,陣陣寒氣逼來。3分鐘到達地底,這裡的電纜通道高約2米,寬1.5米。沒有潮濕的泥土,也沒有想象中的惡臭,通道內部十分乾燥、空氣清新。一組組高壓電線由鐵架架空,從牆壁兩側穿過。
  鄧海摁亮手電筒,帶著我們往前走,邊走邊檢查線纜運行情況。由於手機沒有信號,他們在地下“通訊基本靠吼”。空蕩盪的通道中響起的回聲,夾雜在頭頂不時傳來的車輛駛過聲中。
  在陰冷的地下,通過偶爾出現的井口望向天空,仿佛置身另一個世界。
  地下電纜通道的長度,似乎一個上午都走不到頭。臨近中午12點,鄧海和隊友從包里取出兩個饅頭,席地坐在通道一個拐角處,就著礦泉水填起肚子。鄧海說,每天巡線至少要走10多公里,遇到有故障要搶修,更可能要忙上一整天。“有時時間搞不贏,就這樣充充饑。”
  如今地下電纜的檢修工作越來越先進、自動化,不少電纜安裝了光纖系統,可以實現遠程監控。一個帶有攝像頭的機械人,有望明年投入使用。通過安裝在通道頂部的軌道,機器人會迅速來回巡視,從而大大提高巡線效率。
  鄧海打趣說:“也許將來有那麼一天,全部實現自動化處理,不需要人下井,那時我們就下崗了呢。”
  B
  尋訪“地底宮殿”
  法國文豪雨果曾說:“地下管道是一個城市的智慧和良心。”地下管線是城市的另一張面孔,也成為一種城市文化。
  不論《悲慘世界》還是《歌劇魅影》,在外國文學作品或好萊塢電影中,經常描述地下管道發生的不為人知的故事。探訪成都電纜通道後,記者發現,成都密佈的地下電纜通道,也有著說不完的故事。
  最老通道——人民公園地下電纜通道
  “努力餐”下舊址
  人防工程改為電纜中樞
  成都最老的地下電纜通道,位於城中心人民公園附近,也就是著名的“努力餐”餐館地下。
  13日,在鄧海帶領下,我們走進這一充滿歷史故事的通道。置身其中,仿佛回到了幾十年前的崢嶸歲月。
  鄧海介紹,努力餐1931年開業,是車耀先(當時是中共四川特委委員,以經商為掩護從事革命工作)創辦的。這裡的地下室,就是當時地下黨員秘密碰頭的地方。解放後,地下室擴改成橫穿中心城區的地下人防工程。
  1986年,成都沿東西幹道(今蜀都大道)修建第一條電力隧道,其中一部分就使用了以前的人防工程。
  至今這一通道仍是城區地下電纜的核心通道,供給著天府廣場、春熙路等繁華地段的電力。如今的地下通道佈局,和戰爭電影中的防空洞十分相似。腳下不時傳來隆隆的聲響,提醒我們通道位於地鐵二號線正上方。
  “順著通道一直走,你可以從人民公園走到天府廣場,再走到春熙路。”鄧海手指著說,以往成都的電纜線只是單一線路,如今早已成為密佈的電纜網。在下麵走如同在道路上開車,可以到達城區任何地方。
  最大通道——石羊場變電站下電纜通道
  匯聚城南城西電力動脈
  可容兩車並行通過
  說完最老電力通道,不能不看看位於石羊場變電站下方的成都最大電纜通道。
  14日,華西都市報記者走進這一通道,它寬約8米,可容納兩輛汽車並行通過。一根根粗大的電纜線,從4層樓高的高空直接入地,深埋地下後向著城南城西各個方向延伸。
  “這裡匯聚著8條220千伏高線線路,以及10條以上110千伏高壓線路。”鄧海介紹,這一通道供給著高新區、武侯區、青羊區等經濟核心區域的電力,以及雙流機場供電,是名副其實的城南電力心臟。
  由於2012年才最終改造投入運行,這裡擁有著地下電纜最好的環境。平時在地底巡線時,鄧海他們甚至可用電動滑板車快速通過,“節省了很多時間。”
  C
  從數字看變化
  成都地下電纜長度躍居西部第一全國第三
  5.752公里
  1986年,成都第一條地下電纜落成時的長度。這條地下電纜線建於人民公園人防工程內,經過“努力餐”餐館地下。歷經28年仍在使用。
  2500餘公里
  截至2014年,成都地下電纜長度達2500餘公里,已躍居西部第一,在全國僅次於北京、上海。這些地下電纜大都使用地面上的路名。東西南北,連橫成網。30餘人
  目前成都主城區地下電纜檢修人數有30餘人,分為兩個班組,晝夜不停,時刻巡視保障著地下電纜的安全運行。
  記者手記
  向“地下工作者”致敬
  在常人眼中,電力工人不是爬上高空電桿檢修線路,就是深入密林尋護線路,“地下工作”和他們掛不上鉤。
  人們想象不到的是,就在我們的腳下,還有一個龐大的“地下宮殿”。而人們更想不到的是,為了保障市民的用電安全,像鄧海這樣的地下電纜檢修工人,每天都要深入地下進行電纜維護。
  其實在我們城市的地底,像鄧海這樣的工人、像他們這樣的工種還不少。自來管網巡線工、排水管道疏浚工、通訊電纜維修員、地鐵檢修工……他們是一群活躍在“地下隱蔽戰線”的勞動者,默默無聞地維護著城市的正常運行,也見證著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。他們,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尊敬。華西都市報記者餘行實習生謝靈捷攝影呂甲  (原標題:地底電纜把脈人 從事“地下工作”通訊基本靠吼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x88vxsir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